首页 > 法律讲堂 >

拒执罪中判决裁定有哪些法律依据?

2023-06-25 13:14:18 来源:法问网

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又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效解决。这是我们就会县人民法院进行起诉,来捍卫我们的合法权益。但有些被狗就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想要躲避法律的制裁。下面小编就拒执罪中判决裁定有哪些法律依据为你做详细的解答。

拒执罪全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有给付内容的判决、裁定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在有履行能力并且能够履行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资料图片)

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

拒不执行裁判罪是一种特殊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四、五条的规定,有以下三种:

①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即由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规定的曾有作为或不作为义务的自然人。

②被执行人是单位的,追究的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些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本罪的主体。

③与被执行人共同实施妨碍执行和拒不执行的行为人。这种人,因其不是被执行人,而是案外人教唆被执行人或与被执行人事先通谋策划,事后共同参与并实施了拒不执行法院裁判的行为的,应认定为共犯。

犯罪客体

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裁判和执行的权威。人民法院是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所作出的裁判一经生效就具有强制力,负有履行义务和协助执行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直接损害人民法院裁判和执行的严肃性,严重影响了法院裁判权威和执行权威,在破坏了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同时;间接损害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主观方面

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已经生效,必须执行,在有能力执行的情况而故意拒不执行,希望通过拒不执行的犯罪行为,使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无法得到执行,以满足自己或单位的非法利益。

客观方面

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其情节严重。“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实施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

但文中也列举了其他因素。如被告人不作为、为本单位利益而不执行等等,这都是对我国法律的亵渎。我们在遇到这类案件时一定要收集好证据积极地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

拒执罪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有哪些?

拒执罪移送申请书应该怎么写?

拒执罪单位犯罪主体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标签: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15037178970

保险法

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