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讲堂 >

闽宁法庭与移民群众共谱“山海情”

2023-08-31 09:30:05 来源:宁夏法治报

(《内蒙古法制报》记者郭惠心 查高如哈) 从最初的“一个人、两间房”,发展为“塞上枫桥人民法庭”,宁夏永宁县人民法院闽宁人民法庭与走出大山的移民群众共谱“山海情”,见证了昔日的“干沙滩”在党中央关怀下、闽宁两省区携手共进,脱胎换骨变成“金沙滩”的脱贫历程,成为人民法庭以法治方式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四代法官扎根一线服务移民群众

“哎呀,那时候风大得很,每天都刮沙子。”8月18日,已经退休的闽宁法庭第二代法官马富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然感慨。


(资料图片)

闽宁镇位于贺兰山脚下,距离永宁县城30多公里,由于地势较高,起初扬黄灌溉困难,条件非常艰苦,就像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的情景一样。

1992年10月,西吉县法院审判员赵长恩坐着一辆卡车,带着简单的家当,从西吉来到永宁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吊庄移民安置区,成为第一个来到闽宁的法官。初到闽宁镇,赵长恩的工作就是做移民工作,他和村民一起挖地窝子、抗风沙、搞建设,让大家在安置区能扎下根、留下来。

和赵长恩同时到玉泉营的派出所退休民警马旭东告诉记者,当时的纠纷多是邻里间的小摩擦,在田间地头就被妥善化解。4年间,赵长恩仅开庭审理了一个案件,写好判决书后,赵长恩带着裁判文书回到西吉县交给院长审核,判决书打印好后再带回闽宁给当事人宣判。一来一回就800多公里,赵长恩从未说个“累”字,而在闽宁法庭一待就是16年里。

1997年8月,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共建闽宁协作生态移民村,刚刚进入西吉法院工作一年的王俊怀揣梦想,来到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审判工作。次年秋天,西吉县法院的马富玺也响应号召来到了闽宁,与王俊成为移民开发区第二代法官。

“当时工作条件简陋,我们自带铺盖和床,也没有办公桌椅。工作还是以扶贫开发为主,帮助移民搞生产建设。”马富玺和王俊回忆道。

2000年,西吉县与永宁县移交工作,闽宁的案件审理工作由永宁县法院李俊法庭代管。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拨款在闽宁村借了一栋二层楼,王俊和另外2名同事终于有了办公场所。2009年,永宁县法院在闽宁镇设立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2013年,在闽宁成立闽宁生态移民巡回法庭,借用闽宁镇政府5间房办公。2014年7月,闽宁法庭经批准挂牌成立,2018年10月29日正式搬迁至新建成的标准化法庭。目前,闽宁法庭的法官群体已经传承到董琳等第四代人。

如今,闽宁法庭所辖范围为闽宁镇和黄羊滩农场,户籍人口6.6万余人。法庭工作人员增至7人,其中员额法官3人、法官助理2人。2021年4月,在全区第四次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闽宁法庭被命名为“塞上枫桥人民法庭”。

服务乡村振兴打出“特色组合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闽宁法庭的案件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2013年1月至今,法庭共办理案件3560件,其中婚姻家庭、继承纠纷888件,合同纠纷1950件。

“案件类型变化,说明乡亲们在这里扎下了根,现在发展经济已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内容,法庭工作的重点不仅要让移民群众安心生活,更要服务乡村振兴。”现任闽宁法庭庭长董琳告诉记者。

闽宁法庭推出特邀调解员制度,在下辖的6个村聘请了24名村干部作为司法联络员,将神经末梢延伸到村。在此基础上,特邀5名谙熟民情、工作得力的村组干部、法律明白人、乡贤作为调解员,通过本土化、灵活化、多样化的纠纷化解方式调处矛盾。

不仅如此,闽宁法庭还在原隆村、木兰村、黄羊滩农场设立了法官工作室,每周安排一名法官进村组、入农场调解纠纷的同时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建立了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的即时线上联通协同化解纠纷机制。

近几年,闽宁镇引进多家菌菇种植、菌菇深加工、休闲食品加工企业,随之而来的是因土地流转、雇用劳动力引发的纠纷。受企业生产内容所限,雇用的村民大多为临时工,按天结算工资,几乎都不签订劳动合同。为此,闽宁法庭主动到扶贫企业开展法律宣传,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规范企业管理,协助劳务人员依法追索劳务费。

闽宁镇距离城区30公里,没有律师事务所到这里“驻扎”。闽宁法庭多方协调,引进永宁县3家律师事务所,每周一至周四轮流安排执业律师,在闽宁法庭律师工作站免费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案件调解、协助申请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

2021年1月,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闽宁镇葡萄酒产业、民宿民俗、观光农业、影视拍摄、红色旅游等文旅资源全域发力。闽宁法庭未雨绸缪,经与闽宁镇党委、政府沟通,在闽宁镇旅游中心设立旅游纠纷化解中心,第一时间解决游客在当地旅游时发生的矛盾纠纷,为闽宁镇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标签: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15037178970

保险法

医疗事故